当代翻译理论对社会工作中文翻译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社工是使能者。“empowerment”译为中文时,需结合本土语境选择“赋权”“增能”或解释性翻译。现在一般都把“empowerment”译为“增能”,意为“增强权能”。
当代翻译理论对社会工作翻译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理论视角帮助译者应对社会工作领域特有的复杂性、文化敏感性和伦理挑战:
1.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如目的论/Skopos Theory)
- 核心指导:翻译目的决定策略。社会工作文本(如政策文件、服务手册、个案记录)通常具有明确的实用功能(如信息传递、倡导权利、促进沟通),译者需根据文本的预期功能(如教育、安抚、动员)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
- **应用示例**:
- 在翻译移民服务指南时,若目的是消除信息壁垒,需优先采用通俗语言而非逐字直译;
- 宣传材料可能需要适应目标群体的文化认知(如将“社会福利”替换为更易被接受的本地概念)。
2. 文化翻译理论(Cultural Translation)
- **核心指导**:强调文化差异的转换而非单纯语言对应。社会工作涉及多元文化背景(如少数族裔、原住民群体),需避免文化霸权或刻板印象。
- 应用示例**:
- 翻译涉及家庭暴力的文本时,需考虑不同文化对“家庭”“隐私”的理解差异;
- 某些文化中缺乏直接对应的心理学术语(如“创伤”),需通过解释性翻译或本土隐喻传达。
3. 伦理与权力视角(如后殖民翻译理论)
- 核心指导:关注翻译中的权力不平等。社会工作常服务于弱势群体(如难民、残障人士),译者需警惕语言中的隐性歧视或边缘化。
- 应用示例:
- 避免将服务对象标签化(如将“illegal immigrants”译为“无证移民”而非“非法移民”);
- 在跨文化调解中,保留服务对象的叙事主体性,而非过度“规范化”其表达。
4. 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核心指导:以受众理解为核心。社会工作文本需确保信息准确且易于接受,尤其面对低识字率或认知障碍群体。
- 应用示例:
- 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口语化问答形式;
- 使用图示、多语言音频等非文本辅助手段。
5. 本地化(Localization)与社区参与
- 核心指导:翻译需嵌入具体社区语境。社会工作强调“在地性”,译者应与社区合作(如邀请文化顾问或服务对象参与审校)。
- 应用示例:
- 翻译戒毒宣传材料时,需了解本地吸毒者的俚语;
- 少数族裔的宗教术语可能需要保留原词并加注。
6. 伦理决策模型(如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
- 核心指导:平衡“忠实”“清晰”“公正”等伦理原则。社会工作翻译常面临保密性(如个案记录)、知情同意(如翻译同意书)等伦理困境。
- 应用示例:
- 处理敏感信息时,需与社工协商是否对某些内容进行模糊化处理;
- 确保服务对象理解翻译内容(如通过回译验证)。
7. 技术与社会支持(如协作翻译平台)
- 核心指导:利用技术提升效率与一致性。社会工作机构常需多语种数据库(如常用术语表)、计算机辅助工具(CAT)确保术语统一。
- 应用示例:
- 建立社会服务领域的多语种术语库(如“child protection”的统一译法);
- 使用协作平台让社工与译者实时沟通。
实际挑战与理论结合点
- 文化调适:如将西方“empowerment”译为中文时,需结合本土语境选择“赋权”“增能”或解释性翻译。社工是使能者。现在一般都把“empowerment”译为“增能”,意为“增强权能”。
- 权力平衡:译者在法庭翻译或家访中需同时扮演“传声筒”和“文化桥梁”,理论帮助界定角色边界。
- 非标准语言处理:面对服务对象的方言、非流畅表达时,功能主义理论指导如何在不扭曲原意的情况下实现有效传达。
总结
当代翻译理论为社会工作翻译提供了系统性框架,帮助译者在**准确性**与**可及性**、**伦理**与**实效**、**专业规范**与**文化包容**之间找到平衡,最终服务于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促进社会公平与个体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