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王思斌,教授,1949年生。河北泊头人。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农村问题研究专家。
工作经历
1982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主编
China Journalof Socail Work(《中国社会工作期刊》)联合主编
主要学术研究领域
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学、组织社会学
个人著作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社会行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社会学教程》第二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社会工作概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该书曾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社会工作导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专著
《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0
《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雷洁琼主编、王思斌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雷洁琼主编、王思斌执行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10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雷洁琼主编,王思斌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 主编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主编)(第1——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008
《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主编之一),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12
《中国社会福利》(主编之一),香港.中华书局.1998.5 [1] 联合主编
Angelina W.K.Yuen-Tsang and Sibin Wang,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中国社会工作期刊》),Routledge Tayloy and Francis Group,USA.(2008-2009;1——5辑) [1] 译著
《人的前景》(译著),与潘信芝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社会管理》(译著)与宣兆凯合作,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7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7 [1]
通往成功的路没有捷径
从无到有
王思斌:谈到进入社会工作,我们现在都会想到这里面可能是一个艰难、慎重的选择过程,因为做社会工作比较辛苦。但是,在我刚进入社会工作的时候,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社会工作学科,我们也不知道多少社会工作的知识,所以也很难说这里充满着多么艰苦的、理性的选择。如果说我与社会工作的缘分,我更愿意说,因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因为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科的恢复发展,把我不自觉地“冲到”社会工作上来了。是我顺应了社会工作学科和事业发展的要求,走到今天。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什么是社会工作
王思斌:我习惯用学术语言来讲概念,如果非要用通俗的话来表达社会工作是什么,那么我认为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医生、社会工程师。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即用专业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比如说处理同一个问题,有懂专业的人和不懂专业的人,看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但实际内涵的挖掘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把社会工作的本质看作是助人自助,这很有道理,专业性是从助人的活动中反映出来的。
本土社会工作
王思斌:本土社会工作也叫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
我是社会工作效果论者,用效果来衡量社会工作的地位。有效,这是判断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指标。另一个叫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就是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社会工作是怎么被展现出来的,这个过程叫社会工作本土实践。目前全国社会工作发展有先有后,先发地区大部分是沿海地区以及高校多的地方,财力也比较雄厚,他们按照一个专业的路子走下去。但也有一些看起来和社会工作有点相近的工作,它们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所影响。就此而言,我认为在中国当前的政治-社会体制下,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可能是必要的。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行政性社会工作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做法,它们可以有结合之处,使我们的社会工作一方面能吸收专业,另一方面又能有接地气。这两个相结合,可能也是好事。费孝通在讲那本《社会学概论》出版时说要“先有后好”。我觉得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是这样,先有后好。
要将国外的社会工作变得本土化,社会工作本土实践就是一个结合了中国体制和文化的工作方法。我想总结一下中国社会工作模式,想探讨在中国现在的制度和文化下有没有一个共通的模式。这个文章的提纲和思路我琢磨五六年了,但我还是比较谨慎,等时机成熟了就写出来。我一直在想促进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经验的结合问题,下一步我想做的就是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开一个全国性的会议来研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专业化与本土化上同时取得进展。
社工美好前景
新时代除了继续对民生给予了重要关注,还拓展了政府的社会政策,为社会工作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继十七大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之后,十九大报告增加了“幼有所教、弱有所扶”,这是对改善基本民生问题的进一步回应,特别是“弱有所扶”,更反映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这些,政府和社会都应有所扶助。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既然已进入新时代,那么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也要讲究人文性。人文性应该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特性,政策执行者要走出短期行为的工具性思维,从更加综合和长远的角度看待各种治理活动,这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所必需的。还有国家机构的新设置,像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了,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委的职责也划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退役军人事务部单独组建,这是对现实问题的一个集中回应,对社会工作介入会有更大的渴求。新时代下,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原来的方法不完全有效,所以我们就应该用社会工作去补。很明确,这些都与社会工作有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大的思路在发展变化。发展有需求,社会工作就有用武之地。我觉得社会工作空间无限。我国要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现代社会制度的一个配套产品,或者说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三五年时间内,我们也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制度建设也要迎来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应表现在专业化、本土化和职业化的较快进展上,表现在社会工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密切结合上,表现在社会工作界脚踏实地更加显著的服务实效上,也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形成上。
如果我们能将新时代下社会工作发展做出来,把中特色的社会工作模式做出来,这对国际社会工作也可能会带来新的贡献。所以我们要总结,要反思,国家的社会事业发展就等于为我们社会工作的发展制定了规划。
社会工作最重要的
王思斌:我认为社会工作一个最主要的东西,除了价值观外,就是社会阅历。相比新生代社会工作学人,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第一代)社会工作学人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新生代社工学人在校念书、实习不够,一到地方见到老弱病残就蒙了,这也是我们社会工作教育的毛病,我们培养人才没有浸入到实境里。还有与现在很多选择社会工作只是弄个文凭之类的做法有关。我们第一代社会工作学人可能更多的是基于国家改革发展需求、被分进来愿意来教这门社会工作学科的一批人。
社会工作教育,价值观当然是核心,还有就是大家真正在做,这基于对国情和文化价值观有很深的认识,并切实付诸实践,这才可以将社会工作做好。社会工作的论文不能只按照西方的那套来写,我们也不能用中国现实与美国现实去比,两者进程不同。我认为,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中国现实中做不到。我们要把理想和现实说清楚。我是相对理想的人,也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
对后来人的期望
王思斌:实际上我们这批人是从非专业走过来的,新一代社会工作者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新知识的获得以及反思性比我们这代人强。我很尊重他们,但还要提醒他们。我们第一步教材有了、老师也有了,第二步就是有一个创新的东西,比如我们要修订教材,怎么写,这就要看过去的10年、20年的积累了,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学术研究、反馈社会工作实践的节点上,也到了一个通过学术研究来反思、补充来自西方社会工作知识的阶段。国际上社会工作的标杆我们要参考,但做参考时还得反思,所以新生代社会工作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研究本土,既要有反思,也要有实务。实践在中国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检验我们学科的成熟度,也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一件事。我们还应该给新进门的社会工作者多一些专业的憧憬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