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公益
关于我们
法治社会
亲近自然
益闻联播
少年法学院
理论学习
案例分析
在线留言
法与公益
>>
益闻联播
>>
法宣教育
>>
查看详情
“横漂”给“刑案后的孩子”送来“六一”礼物
2022-06-07 17:07:14
浙江法制报记者 沈洁琼 通讯员 汪翔
“六一”要到了,赚“孩儿钱”的各种商业广告满天飞。我也遇到了一件有关“孩儿钱”的事,那是在3天前。我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来电者说着很不标准的普通话。一番比较辛苦的交流后,我得知,他姓何,是个“横漂”(记者注:特指在横店参加影视剧拍摄的外地人)。他说,他看了本报5月20日刊发的《我们帮刑案后的孩子驱散阴霾》报道后,想给开化女孩小梦送上一份“六一”礼物。我很高兴地为这份爱心牵线搭桥。何先生同意直接把爱心款汇给小梦的班主任徐老师,由她帮忙支配。
昨日,我接到了徐老师的电话,她说何先生的500元爱心款她已经收到了。“礼物我早已准备好了,不用动这笔钱。这笔爱心款,我打算一部分作为小梦的午餐费,剩下的给她买文具。”
对于这样的安排,何先生觉得非常满意。昨天,他没有接到戏拍,正好有时间和我聊聊他的故事。
先说说小梦
今年5月20日,本报推出了一组创刊30周年特别报道,多路记者回访本报曾报道过的有影响力的人或事。关注“刑案后的孩子”是我们2012年发起的一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
在开化回访期间,我遇到了正读小学四年级的小梦。当初,爸妈未领证就生下了她。几年前,她爸爸因为盗窃被判了12年有期徒刑,之后妈妈离家出走,她只好跟着奶奶寄居在大伯家。最近,在民警帮忙下,她的户口问题才得到解决。
班主任徐老师对我说,小梦很乖很要强,学习成绩还不错。因为她家经济条件很不好,学校正在尽力帮她解决午餐费的问题。何先生的这笔爱心款正好帮上忙。
再说说何先生
何先生,真实姓名何奎平,今年40岁,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郭墅镇阜沙村人。
与他的沟通比较累,因为我不大听得清楚他的话。他不好意思地说,这个月的16号,他拍戏时被炸伤了脸,所以说话比较吃力。
“那是场爆炸戏,我们沿路跑着,炸弹从我们身边炸开。我跑的位置离炸弹近了,结果脸和手都炸伤了。整个脸都黑了。”何奎平说,休息了小半个月,现在伤差不多好了。
三四十岁的年纪做“横漂”,何奎平说他不图做明星,只是单纯地喜欢演戏。
2012年国庆节后,他来到浙江横店,做起了群众演员。“群演,40块8个小时;群特(记者注:特约群众演员),70块8小时,150块一天。”何奎平向我介绍行情。“群演和群特,区别在哪里?”我问。“其实区别不大,就是‘群特’有时候会说一两句台词。我现在接群特的活多一点。”何奎平笑嘻嘻地说。
“那你演过什么角色?”我问。何奎平用夸张的语气回答:“角色?我们演的哪叫角色,角色都是明星们演的。大臣、太监、士兵……这些我都演过。”
何奎平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剧组,他基本上有戏就接,平均每天能赚100元钱左右。
在演戏之前他做过很多活,还办过小厂,“就是自己家里置有2台车床,从事加工业务”。2007年,高中文化的何奎平开始自学法律。“我叔叔是在法院工作的,在他的影响下,我很想做律师。”
一番自学后,2008年,何奎平做起了“土律师”。“我在老家帮好多人打官司,代理一些诉讼。”他说,“有一个外地人,给一个老板打工。这个老板太黑了,不给工钱。我得帮他。”于是,他帮忙跑工厂、劳动局,帮这人讨回了2万多元工钱。
“办成了事,你收他们钱吗?”我问。“不收,他们也没多少钱。”何奎平认真地回答。
“那你考律师证吗?”“考了,考不上,太难了。”2011年,他参加了司法考试,但是考试失败,他放弃了。“但是,我对法律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才经常看《浙江法制报》。”
之后,因为对影视的喜爱,他来到了横店。家里人不是特别支持,但还是给了他一句话:你自己喜欢的就去做吧。
“做群演苦是苦的,但自己喜欢,也想体验下。也许明年会再改行。”何奎平说。
最后说说爱心
无论做哪行,无论做什么,何奎平心中有个信念未曾改变,就是“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事”。他回忆说,他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亲又生了病,“那个时候,好多热心人关心我们,到我们家里送吃的用的。我很感激,想着我长大以后也要做好事回报社会。”
这份善念,他身体力行。
到了横店之后,他很快加入了东阳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队伍。只要有空,他就会到敬老院去照顾老人,做义工。“苦活累活都不怕,做了好事,我就觉得舒心。”前不久,他还参加了一个“微心愿”活动,给对方送去了一个保温杯。
对于小梦这种刑案后的孩子,何奎平很是怜惜。“这个群体很特殊,非常需要帮助和关爱。所以我想帮帮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帮帮他们。也许我们伸手一帮,他们以后就能成才了。“500元,对你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了。”“还好,还好。”何奎平憨憨地笑。我问他平日的开销。“如果拍戏,每天吃在剧组就不花钱;不拍戏,一天的伙食也就20元。”他现在租的房子150块钱一个月。剩下的钱,他攒一部分寄回老家,还有一部分就资助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记者手记:
何奎平对我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事情大小,只要是好事,能做一点我就做一点。”话很质朴,却叫我心头发热。
他的这份爱心也感染了他身边很多人。有一回,他去看望一个生病的孩子,他老乡知道后埋怨他,“怎么不叫上我们?”有不少老乡在他的影响下,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这群外乡人,在浙江土地上,传播着爱心,他们也是“最美浙江人”。
记者、民警、徐老师与小梦交流
何奎平的剧照
何奎平是横店志愿者
法学社工网·法务社会工作 电话:0991-2844440 地址:新疆阿克苏市政务服务中心一号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技术支持:
益闻联播
法与公益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我的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