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上海,梧桐树影婆娑,空气中飘散着初夏的芬芳。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肇嘉浜路耶里夏丽餐厅举行的爱新志愿者团队举办的肉孜节聚会活动。活动现场,维吾尔族、汉族志愿者、社工、教师、编辑、商务人士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象征着友爱与团结的节日。作为一名社工,我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更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与志愿者-社工联动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
一、民族团结:从文化交融到心灵相通
聚会现场,身着艾德莱斯绸的维吾尔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汉族志愿者用不太熟练但充满热情的舞姿与他们同台跳舞,汉族小学生在父母的鼓励下为大家朗诵古诗......这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正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写照。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组织者特意安排了"民族文化分享"环节。坐在我身边、来自喀什的维吾尔族志愿者阿依古丽向我介绍了肉孜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汉族志愿者王老师则分享了自己在新疆支教时学习维吾尔语的趣事。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打破了简单的"展示-观看"模式,创造了真正的对话空间。
在分组活动中,不同民族的志愿者被有意安排在一起制作传统美食。我看到汉族阿姨在维吾尔族大妈的指导下学习拉条子,而年轻的维吾尔族小伙则跟着上海本地的志愿者包起了小笼包。在这个过程中,食物成为了沟通的桥梁,手艺的传授变成了情感的交流。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我们不仅是在学习做菜,更是在学习如何走进彼此的生活。"
二、志愿者-社工联动: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进
作为长期关注边疆地区发展的社工组织,我们深知志愿服务不能仅靠一腔热血,更需要专业的引导和支持。这次聚会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志愿者与社工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
社工团队为志愿者们提供了专业的培训支持。聚会上,负责医疗救助项目的志愿者分享了"如何有效帮助边疆大病患儿家庭在上海就医"的经验,从政策解读到心理疏导,从资源对接到沟通技巧,系统性地提升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这种"专业赋能"的模式,让志愿服务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帮助,而成为了有温度、有深度的社会支持。
更值得称道的是,爱新志愿者团队中有一位善小公益基金会(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3A社会组织)的项目经理,名叫木娜瓦尔,她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建立了"社工+志愿者"的协作机制。社工负责需求评估和方案设计,志愿者则发挥人数优势和灵活性进行具体实施。比如在帮助新疆来沪就医患儿家庭的项目中,社工进行专业评估后,由志愿者提供日常陪伴、语言翻译等支持,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服务网络。
三、展望未来:让团结与专业比翼齐飞
聚会尾声,当所有人手拉手跳起麦西来甫时,我看到了民族团结最动人的模样——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们,因为共同的情怀和信念而紧密相连。而志愿者与社工的默契配合,则让我们看到了公益事业专业化发展的光明前景。
未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互动:
- 建立常态化的民族文化交流机制,让理解与尊重在日常中生根发芽;
- 完善志愿者培训体系,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 拓展"社工+志愿者"的服务领域,从医疗救助延伸到教育支持、就业帮扶等多个维度。
聚会结束后,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这让我想起一位维吾尔族志愿者说的话:"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里,我们就像天上的星星,虽然每颗都很小,但聚在一起就能照亮夜空。"是的,当民族团结与专业服务相结合,我们定能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撑起一片更加明亮的天空。
正如聚会组织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肖教授在台上所言,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继续携手同行,用专业传递温暖,用团结凝聚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志愿服务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