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888888888
我的家乡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我们家那个团,原先的番号叫“30团”,但是自打我记事儿起,就知道它叫“农八师147团”。再大一点儿,还知道它有一个“十户滩镇”的别名。它其实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乡镇,十户滩镇至今没有镇党委书记、镇长,只有团政委、团长。
中秋节前夕,“家乡”这个词,对于常年在外的我辈而言,首先是“怀旧”,其次是感叹它的“新变”。
1.读书
打小爱看书的我,还记得团部有一间图书报刊阅览室,归团总工会管理,我是“常客”。从我家到阅览室,要走2公里多路,如果骑自行车,需要20多分钟。我最喜欢看的,是《大众电影》、《新华文摘》和《半月谈》。有一名青年女演员,在一期《大众电影》上刊发了好多诗歌,给我这名文学爱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团部还有一家新华书店,国营企业,也归团总工会管理。我现在家中书架上的书,还有《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等书是在那家书店里买的。店已不存,书籍还在。
2.干农活
生活在兵团农场,干农活是免不了的。
首先,每年秋季,学校都要组织中学生支农,去连队大田里拾棉花,短的一周,长的一个月。我们带上行李,在学校集合,坐在农用拖拉机的“斗子”里,它“嘟嘟嘟”地把我们拉到连队,有一股参加户外活动的爽劲儿。其实,那可不是玩儿的,早出晚归,双手被棉桃扎出血,手背上也被棉桃、棉枝刮出一道一道的伤痕。团部广播电视站的高音喇叭里播放一首男声歌曲,唱道:
“我们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一片一片珍珠海。”
正是我们学生下地摘棉花的真实写照。
拾棉花
其次,自己家里有“自留地”,半亩不到,种蔬菜。当然,主要是父母亲种地,我们孩子打下手。记得给黄瓜授粉,我都学会了。有一次,邻居家的姐姐说,雨停了,趴在地上可以看到彩虹。我就老老实实地趴在自留地里,仰起头,透过葫芦瓜、向日葵、玉米的枝叶,观看雨后的彩虹。确实,比站着看,更有“湿”意。
第三,家里养鸡、养猪。猪的食量很大。我跟着父亲出去拔猪草,猪最爱吃的是“狗儿秧”,在玉米地里这种草很多。我还学会了用手一摸鸡屁股,就知道母鸡是不是要下蛋的“技术”,如果有了鸡蛋,就要把母鸡放到窝里面,这样鸡蛋才会万无一失。
第四,种葡萄。父母亲退休之前,单位改制,厂子卖给了私人,新厂长不和体力不佳的老职工签劳动合同。父母亲只好服从分配,去了农业连队包地,种葡萄。我那个时候都读研究生了,也被拉过去“体验”了几次,找回了初中时代下连队摘棉花的感觉。
第五,每年分冬菜、下菜窖。新疆的冬季很冷,小时候家家都挖菜窖,储存冬菜。有大白菜,有甜菜,还有大葱。
大白菜是主要的冬菜
连队大田里种了很多甜菜,属于“粗粮”。我们接到单位通知,骑上自行车到大田里,把甜菜拔出来,去除叶子,扔到拖拉机“斗子”里,拉回来,下到菜窖里,码好。大白菜我们现在还在食用,而甜菜这种制糖原料,已经不直接食用了。
甜菜
如果自己家自留地里的大葱不够,就去团部菜市场买大葱,下菜窖。
大葱
今天的中国发展迅速,有目共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在发展中,据说,大方向是“向南发展”,管辖147团的第八师石河子市,市长是从南疆调过来的。
2020年9月22日,石河子市喜庆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勤劳站台,为丰收喝彩。
最近,父母身体不好,回家乡的次数比较多,在此谈谈观感吧。
首先,发展多种经营。除了棉花、葡萄,还有辣椒、番茄。我们不懂农产品,就近到葡萄园里买了一些,后来才知道是用来酿酒的葡萄。不过,口感不错。
其次,迁居,“离土”的城镇化。原先分散在各个单位的职工,集中到团部居住。父母亲原来的居住小区,如今成为兵团级开发区的一部分。听母亲说,搬家的时候,父亲拉着板车,装着满满的木柴,送给我弟弟、弟媳。搬到统一规划的新村,住进楼房,烧柴、种自留地的农家生活就此结束了。
新区大多是一排排的五层楼。走进去,感觉老龄化严重,让人联想起“空心村”。每次回家乡看望父母,小区里老年人很多都在户外扎堆聊天、晒太阳。年轻人都去上班了,晚上才回家。
第三,学校盖得很漂亮。147团中学是我的母校,曾经请我去演讲,手头有些事,就没去。
第四,新机关楼盖得豪华。147团前些年曾是一个“贫困团场”,盖不起豪华办公楼。新机关楼拔地而起,这可能是兵团统一拨款建造的。办公楼附近,有文化游园,有雕塑,可见几拨儿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
第五,团场医院还是“一甲”,自从新疆的医院有了评级,它的地位没有变过。不过,离家37公里的兵团第八师医院已经从“二甲”晋升为“三甲”。作为农场职工退休前,父亲脑梗发作,就是在那里看的病。
第六,团场的养老院办得不好,我亲戚死在里面。去年,我刚回家乡,第二天就听说表妹的父亲(他和我二姨离婚了)在养老院里去世了,说是“心梗”。表妹赶过来为父亲料理后事,我们见了一面。这位亲戚生前,属于“上海支边人员”,我和妻子曾经去看望过他两次,买了食物和药品。他说他不愿意住养老院。
最近,得知我侄儿考上了新疆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即将离开家乡,去700公里开外的另一座城市开始他的大学新生活。
家乡是用来怀旧的,也是常看常新的。不过,“父母在,已远游”的我辈,还是很想回到家乡看一看。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又值一年的金秋时刻,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
微信中,147团家乡的朋友说“很忙”。原来,他们一家人放下饭店生意,下地劳动去了——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