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管所和恤囚思想有关联吗?
2025年6月13号,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和上海市群艺馆合办“非遗进大墙”主题展览,其中,上海市未管所选送的作品赢得了观众赞赏。
文学艺术来自生活。40年前的1985年,由深圳影片公司出品的剧情片《少年犯》公映。影片由张良执导,由陆斌、蒋健、王劼等人主演,一时成为法律界、教育界和文艺界交口称赞的佳片,大量的学校组织师生观影。
笔者上初中的时候就看过电影《少年犯》,印象深刻。据说,该片的演员身份其实就是在押的少年犯,参演《少年犯》被视为配合改造、有上进心的表现,于是,他们获得了减刑。《少年犯》最惹人注目的案子是性侵案。如今,在未成年人管教所中,因性侵入狱的,人数最多。
未成年犯管教所(又可称作“未成年犯监狱”或“少年监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的一种类型,是指对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执行刑罚的机构和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实施之前,未成年犯管教所在全国的名称都是“少年犯管教所”。
未管所和恤囚思想有关。“恤囚”思想是中国传统司法智慧的重要内容。《唐律疏议》确立的"老幼笃疾不加刑"原则(卷四名例律),明代《大明令》要求"禁系囚徒,冬给絮被,夏给凉蓆",体现对特殊群体的矜恤。清代提牢厅制度中"幼监"的设置,可视为未管所的雏形,强调"幼者当教而非刑"的儒家仁政观。
中外监狱思想史与现代未成年人教育的对话表明,未管所实质是恤囚思想在儿童权利时代的制度转译,其发展轨迹从"怜悯式的恩赐"逐步转向"权利本位的保障"。当前改革的关键,在于将传统道德温情转化为可操作的法律技术,这正是司法社会工作者(如首师大席小华教授团队及北京超越青少年社会工作事务所)的重要介入空间。